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推荐  
形而上,为学之上
2021-06-30 10:55:53  来源:中国消费商网  作者:Admin  分享:

 

陈贵  中国科学家论坛主席、中国未来研究会企业家分会会长、《发现》杂志社社长

哲学既是世界观、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类五大古文明所创造的各自哲学思想异彩纷呈又相得益彰。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源,乃“无用之用方为之大用”文明智慧之大道。它关注所提出和讨论思辨的都是看似无用实则关系人类安身立命的大命题。一个民族的整体哲学水平与群体哲学素养也是生产力,仰望星空好奇心和哲学智慧的思想光芒,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竞争的软实力,也越发证明了其本身就是硬实力。

哲学所涉及的范畴、理论、概念、定义论证严谨,虽学派繁多且晦涩难解,汇聚的思想力量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我们接受的哲学教育比较集中在,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与唯心主义、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思辨等领域,都是认知世界本源和人生意义的不同角度和路径,各自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哲学重点归类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着眼点主要聚焦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哲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层面上。当前及今年很长一段时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解释并回答的问题。在方法论方面,在科学技术原始创新不足根源中的哲学方法论方面问题,应当进行深刻反思并引起科学界重视。自然科学的原始创新遇到瓶颈,追根溯源问题到底出在哪,如何培育高质量自立自强原始创新哲学土壤,成为自然科学界要解释并不可回避的问题。

“形而上学”也被称之为哲学“第一哲学”,是人类乐于关注“存在的存在”话题的基本品质,也是人类“本能式追问”的思维逻辑的本能定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思维方法,是人类对自然世界最本质规律性认识所必需的,具有合理性。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与感知方法与辩证方法共同构成了认识逻辑能力和方法体系,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深邃最盲区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动力。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学说。自然科学探索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试图从数据上给出十分明确的答案或结果。哲学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并提出问题,而自然科学是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并回答问题。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聚焦在方法论范畴,更多表现为倡导科学精神与对真理的追求思维工具上。

美国卡尔·G·亨普尔所著一书认为,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形式。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总要求助于一定的理论思维形式,并在自己的理论结构中包含某种世界观因素。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不断地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给科学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自然科学与哲学是必然相互联系。

唯心主义者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技革命中的重大贡献远远大于唯物主义者,是否与我们把“形而上学”被“辩证法”方法论贬低化有关呢,值得探讨研究。

人们提到的“形而上学”,在《易经》中的表述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从亚里士多德留下的资料中“metaphysisc”翻译过来中文称为“形而上学”之后,被我们简单地定性为“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或许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中文概念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的,严复翻译成为“玄学”,实际上原文“metaphysics”直译的话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如果我们读成“形而上/学”,那么就是名词即本意为“道”,“玄学”,就是“哲学”之类的思维领域概念。如果整体读成一个成语“形而上学”,那就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死板,不变通、一根筋的特质。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天敌性,引申到近代中国哲学中来,“形而上学”的朴素本意就被“哲学”词汇代替,反而成为唯心主义方法论的代名词,从而不断被批判,随着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贴上“教条主义”的贬义标签。

从理论起源来说,“形而上学”是指超越物理认知的,超越客观世界的一些知识观点。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超出“形而下”这个现实世界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这不就是哲学嘛?在普通人眼中,这世界是科学、哲学、神学三大理论层次覆盖知识面;但是在哲学家眼中,这世界只分为物理学和超越物理学的知识,即可知与不可知。19世纪唯心主义顶峰时期代表人物黑格尔将“metaphysiscs”表述为了两层含义。一种是方法论,即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另一层意思是把人类世界的一切知识用一种哲学去全部概括,即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知识的汇总”的观点。

哲学是提问的学问,科学是解答的学问,提出不准确的问题比提供完美的答案更珍贵。当前,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战略,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要追究科学哲学本源的问题,追究到底我们的哲学哪出了问题,要进行一场中国式哲学本源认识、科学哲学史认识原始创新方法论认识和哲学教育体系的深刻的反思。(该文根据近日中国科学家论坛主席陈贵在“第十九届中国科学家(国际)论坛”组委会第一次筹备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消费商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3-2019. 中国消费商网 www.xiaofeish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xiaofeishang.org 执行主编:刘可

陕ICP备20005761号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